在0-6岁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因”屈光不正”、”斜视”等外因导致进入儿童眼内的视觉刺激不足够,造成裸眼”视力”低下且无法通过配镜矫正——不论戴何种眼镜戴任何度数的眼镜,戴镜视力都达不到1.0——但眼科检查又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出现与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则可判定为”弱视”。弱视在视觉发育期间均可发生,多在1~2岁就开始。弱视发病愈早,其程度就越重。近年来,我国儿童弱视比例剧增,相关研究表明,或与大规模推广剖宫产有关。
为什么会弱视
1、双眼相互作用
在形成弱视方面另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双眼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外侧膝状体或脑皮层的双眼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在出生后早期视觉发生异常时,被剥夺眼的细胞在两眼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生长受到阻碍。这发生在两眼视觉输入不等的情况下,例如在单侧眼睑缝合或”远视”性”屈光参差”,非剥夺眼的清晰物像与剥夺眼或屈光度更大的那只眼的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在斜视眼黄斑上形成的物像与注视眼黄斑上的也不同,这也引起竞争。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都显示在弱视形成的机制方面,双眼竞争也参与的。双侧形觉剥夺性弱视纯属双侧”先天性白内障”、致密的角膜混浊或未矫正的双侧高度远视的结果;而由于斜视、屈光参差、单侧”白内障”以及遮盖性弱视引起的单侧弱视则是形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合并而形成的。
2、视觉剥夺
Wiesel和Hubel首先发表关于缝合视觉未成熟小猫的眼睑所造成的视觉剥夺引起的视皮层的生理学改变和在外侧膝状体的组织学改变。这些实验指出在小猫出生后12周内缝合单侧眼睑可以显著减少受被剥夺眼刺激的和与双眼连接的脑皮层细胞。视觉中枢发生功能性变化,同时外侧膝状体接受被剥夺眼输入的细胞层次也发生组织学变化。被剥夺眼的细胞比正常眼的明显缩小。Wiesel等的工作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各实验室争相仿效,但由于实验动物的类别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不一致。